本期公基輕松學的主題是:歷史常識中的甲午中日戰爭。
關注公眾號:事考必勝,每天5分鐘,輕松學公基。
一、背景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二、開端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標志著甲午戰爭開始。
三、經過
1、平壤之戰
平壤戰役,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于1894年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進行,是日本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的決定性作戰。
2、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場海戰。
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戰死,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帝國海軍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后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3、鴨綠江江防之戰
鴨綠江江防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次戰役。
4、金旅之戰
金旅之戰是指1894年11月5日至6日中國軍隊在旅順和金州抗擊日軍入侵的戰斗。
5、威海衛戰役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后一戰,1895年2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6、遼東之戰
遼東戰役指甲午戰爭時期中日陸軍在奉天(今遼寧)遼河以東進行的一系列戰斗,包括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復海城之戰、田莊臺大戰等,戰役歷時五個月,一直到1895年3月9日,波及遼東大部分地區,清軍防線被日軍擊破,導致遼東喪于敵手。
四、結果
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簽訂《馬關條約》。
五、《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內容: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中國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中國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六、影響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余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
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
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
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
七、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是指1895年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事件。
公車上書提到“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雖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上書”被認為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也被認為是中國群眾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八、相關詩詞句
1、“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出自清代丘逢甲的《春愁》。
2、晚清重臣張之洞哀嘆:“北無旅順,南無臺灣,中華海面,全為所扼,此后雖有水師,何從施展?”
2.(多選題)關于甲午戰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3.(單選題)下列關于中國近代史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4.(單選題)以下不是甲午戰爭后對中國的影響的是( )。
本期試題共5道,全部試題請點擊底部查看原文開始做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開始做題